首页 >> 改革动态 >> 市委 >> 正文
 
普洱茶产业创新发展信息两则

来源:普洱政研网 时间:2020-02-28 阅读:


 

普洱市“四化”联动推进普洱茶产业

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普洱市通过颁布实施一部条例、制定执行十项标准、打造推出七大茶山品牌、构建一个智能应用平台,着力推动普洱茶产业步入到法治化、标准化、品牌化、数字化“四化”联动发展的崭新时代,为云南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一、颁布实施一部条例,依法加强普洱茶资源保护。为切实解决普洱古茶树资源被破坏问题,市委、市政府根据“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的要求,及时组建地方立法咨询专家库,充分依托普洱学院等高等院校以及法律服务机构的智力优势,迅速开展古茶树资源保护立法工作,通过调查研究、考察学习、审改论证等一系列审议、审查批准,2018年7月1日颁布实施《普洱市古茶树资源保护条例》,标志着古茶树资源保护正式步入规范化、法治化轨道。《普洱市古茶树资源保护条例》突出了古茶树资源保护中的重点、难点、盲点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明确了古茶树定义、古茶树资源保护补偿、激励机制等,提高了古茶园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和科学素质,使全市117.8万亩野生古茶树群落和18.2万亩栽培型古茶园依法得到有效保护。

二、制定执行十项标准,统一规范普洱茶质量管理。按照区域标准、行业标准高于国家标准的思路,科学研究制定了“普洱市普洱茶十项标准”,包括《生态茶园Ⅰ类普洱茶质量控制技术规范》《生态茶园Ⅱ类普洱茶质量控制技术规范》《普洱茶贮存技术规范》《普洱茶生态茶园Ⅰ类建设及管理规范》《普洱茶生态茶园Ⅱ类建设及管理规范》《栽培型古茶树及古茶园管护规范》《普洱茶加工技术规程》七项地方标准和《普洱茶感官审评方法》《普洱茶冲泡方法》《仿古茶园建设技术规范》三项团体标准。“十项标准”总结提炼了普洱茶种植、加工、感官审评等方面的实践经验和创新成果,构建了由基础标准、产地环境与设施设备、种苗、加工、安全卫生、产品、检测、包装标志、贮存运输、质量控制等方面组成的普洱市普洱茶标准体系,涵盖了从“种子”到“杯子”的全过程质量管理要求,针对性、规范指导性强,实现了普洱茶生产有标可依、管理有标可循、转型有标引领、服务有标支撑,标志着普洱市系统、超前、高位谋划的普洱茶产业发展走在了全国前列。

三、打造推出名山品牌,提升普洱茶区域品牌影响力。积极探索走“联盟品牌+区域品牌+企业品牌”的路子,在全省率先成立了名山普洱茶企业诚信联盟,制定了诚信联盟章程和高于《地理标志产品—普洱茶》国家标准的诚信联盟企业产品标准,农药残留检测项目从常规的48项增加到108项。自2016年启动名山普洱茶品牌打造工作以来,按照“同一区域、同一产业、同一品牌、同一标签”的要求,成功推出了“景迈山”“普洱山”“凤凰山”“无量山”“景谷山”“千家寨”和“江城号”七大茶山品牌,有效提高了消费者对普洱区域品牌和企业品牌的认知认可度,全面提升了普洱茶的美誉度和影响力。全市有机茶认证企业数、证书数居全国第一,普洱茶荣获“全国绿色农业十大最具影响力地标品牌”;普洱市天士力帝泊洱、龙生茶业、祖祥高山、澜沧古茶、良宝、康恩贝入选2019年云南省绿色食品“十大名品”。澜沧古茶被评为第六批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其产品陈皮普洱(青柑)荣获世界茶业金奖赛冠军。

四、构建数字应用平台,推进普洱茶产品质量可追溯。以思茅区现代农业产业园为载体,通过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多种信息化技术相结合,建设茶叶大数据服务平台,对祖祥茶园合作社、龙生茶业公司、原生茶叶种植合作社设置了可视化安防预警、土壤环境的实时监测、数据分析智能联动等模块,实现可视化安防预警、土壤环境实时监测、数据分析智能联动、安全生产追溯管理的目标。建成普洱茶品质区块链追溯平台,24家企业25个产品上链,发放追溯码1万枚,其中1000枚NFC芯片追溯码用于5个古树茶产品追溯。在“一部手机办事通”开通普洱茶试点追溯产品检验报告手机真伪查询和检验业务手机报检功能,实现产品扫码追溯。


 

 

思茅区全力打造“一县一业”茶叶产业

示范样板

思茅区以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建设和思茅区国家现代农业(茶叶)产业园建设为依托,全力推进“一县一业”茶叶产业示范县建设工作,茶产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一、科学统筹规划“一县一业”示范县建设。思茅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茶叶产业发展,采取多项措施为茶产业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政策和组织保障。一是成立专项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区茶产业规划编制、政策制定、督查推进,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落实“一县一业”总体规划、实施方案、管理办法、规章制度的制定组织实施和矛盾调处工作。二是积极结合国家及省相关政策编制《普洱市茶产业链融合(思茅区)示范区发展规划》《普洱思茅有机茶产业发展规划》及11个地方性政策措施。三是组建专家委员会,建立发展智库,对项目实施方案的总体规划、可行性分析等提供技术咨询,协助领导小组进行项目决策和技术管理。四是建立创建联席会议制度,协调创建工作中遇到的跨部门、跨系统等问题,扎实有效推进创建工作。五是创新管理机制,组建SPV公司,引入社会资本参与“一县一业”项目基础设施项目投资、建设和运营,探索财政资金投入创新机制,通过健全信贷担保体系和完善奖补贴息办法,撬动银行贷款支持产业发展。

二、抓实茶产业发展提升“五化”水平。一是提升规模化。按照绿色化、有机化、景观化的要求,从茶园面积、产量、产值、配套项目以及销售平台的全方位提升。全区茶叶面积17万亩,总产量1.9万吨,农业产业值达12.5亿元,加工产值达40亿元。二是提升组织化。努力在规模企业、龙头企业数量上不断增长,提升加工能力和水平,有茶农1.7万户,占农业户数的53.7%,与新型经营主体建立稳固利益联结机制的农户达1.3万户,合作社生产产量1.53万吨,占总产量的80.5%。三是提升专业化。以“村委会+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的发展模式打造有机茶示范乡镇1个,“一村一品”专业村7个,全区茶企业189家,达到标准化企业82户。四是提升绿色化。实现生态茶园改造100%,绿色食品认证茶园面积达8688亩,有机茶园认证面积2.94万亩,全省排名第三,创立了全省第一家有机茶联盟—普洱思茅有机茶产业联盟,以“祖祥”为代表的一系列有机茶品牌正在蓬勃兴起,辐射和带动周边县大力发展有机绿色茶产业。五是提升市场化。重点打造区域公共品牌,全区有65个茶叶注册商标,其中:中国驰名商标1个、云南省著名商标2个、云南“十大名茶”产品3个。

三、撬动各方力量驱动产业转型升级。一是强科技。加强与普洱茶研究院、普洱学院、普洱茶学院及国内外科研机构的深度合作,搭建农科教结合、产学研协作平台,建设现场教学基地、毕业生实训基地、新品种新技术实验基地。针对普洱茶产业发展的关键领域,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的研究、示范和推广,打造服务全国的普洱茶科技研发平台。构建以服务企业为目标、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农业科技创新研发平台,加快科技研发、应用和推广,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二是聚合力。优化金融支持政策,加强对有机加工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结合农产品加工企业特点,创新金融产品,适当延长贷款期限和本息偿付周期。拓展抵押担保物范围,探索开展茶园抵押、林权抵押、农产品加工制品抵押等信贷产品。支持有机农产品加工企业上市挂牌融资、扩大直接融资,鼓励农业担保与农业产业链加速融合,探索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保险。用好扶持资金,积极为新型经营主体提供贷款贴息。强化招商引资,充分发挥茶叶资源优势,集中力量编制项目,建立茶业项目库,引进6户有实力、有技术、有市场的企业或客商来思茅投资办厂,利用先进理念、生产技术和销售渠道“借船出海”,提升茶业综合经济效益,并依靠其带动,培育和孵化一批本土有机茶龙头企业。三是搭平台。搭建“互联网+茶”平台,充分利用线上推广力量,加大与“淘宝”、“天猫”、“京东”等大型电商平台的合作力度,推广思茅茶产品。建立有机茶质量追溯体系,鼓励企业、合作社、种茶大户通过安装视频监控、建立大数据平台等形式实现茶园智能化管理,大力推进有机茶产品二维码追溯,逐步建立“生产有记录、信息可查询、流向可追踪、责任可追究、产品可召回、质量有保障”的茶叶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确保茶叶从茶园到茶杯的全程质量安全。追溯体系覆盖有机茶园5万亩。四是育人才。委托普洱茶学院开展新型职业茶农培育,培训有机茶管理人员、技术人员500人,其中:管理型人才50人、技术型人才450人,形成支撑有机茶产业加快发展的梯次人才队伍。开展对新型职业农民展开有机茶种植、生产、加工、和销售等教育培训,年均组织达到1000次以上。


 
 
 上一篇: 卫星在主持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四次会议时强调强化责任狠抓落实坚定不移把全面深化改革推向深入
 下一篇: 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召开第三次会议
 
 

Copyright 中国共产党普洱市委政策研究室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13006159号
地址:云南省普洱市北部区行政中心1号楼主楼西侧2楼
电话:0879-2189402
 
滇公网安备53080202000333